员工通道
网上办公
健康论坛
联系我们
首页医院概况科室简介专家介绍就医导诊特色诊疗护理天地党建园地健康指引文化生活社康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先进技术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http://www.xhnj.com 2005-11-17 11:05:10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的课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对发现微小病变和早期癌意义重大,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检查手段。在发现这类病变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和分片黏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明显提高了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和大肠癌5年生存率。
   1.
重视大肠微小病变和凹陷性病变的识别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的基础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是发现结肠微小病变及凹陷性病变(c病变)的基础。在常规内镜检查中,内镜医师要注意大肠黏膜局部的改变,这类改变主要有:黏膜发红、苍白、血管网消失、出血、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整、肠壁轻度变形等。肠镜下如发现上述征象,必须观察是否存在吸气变形,因为黏膜内癌或仅有轻度黏膜下浸润癌在气体量减少时病变周围正常黏膜隆起,凹陷部表现的更加明显;当病变明显浸润到黏膜下层时,则病变固定且变硬,吸气变形消失;良性病变在吸气时,病变和周围黏膜同时增高并且没有明显的形态改变。观察吸气变形后,则需进行肠道黏膜染色,通常采用0?4%靛胭脂,这种染料的优点是:染色后可将病变的范围及表面形态清楚的显示出来,另外,由于靛胭脂为黏膜非吸收性染料,当视野不清或染色效果不佳时,可以冲洗后,进行再染色,以获得理想的染色效果。然后采用放大肠镜对黏膜腺管开口形态进行仔细观察,判断腺管开口的类型,通过分类可以对肿瘤性病变和是否为黏膜癌或黏膜下癌可以作出大致的判断。放大内镜具有更精细的检测功能,更应深入研究和开发其功能。以往在大肠腺瘤-癌变学说指导下,人们将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息肉癌变上,而对凹陷型早期大肠癌发现甚少。近年来,日本学者采用放大电子内镜及实体显微镜对凹陷型及扁平型大肠病变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组织学表现,凹陷型大肠肿瘤目前被认为较隆起型的恶性程度高,这通常反应了大肠肿瘤真实面貌。而且隆起型肿瘤与其它类型大肠恶性肿瘤相比,其黏膜下浸润率也较低,凹陷型黏膜下浸润率最高,这一事实也支持上述观点。凹陷型肿瘤具有黏膜肌层较薄这一特点,癌细胞极易穿过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因此,对大肠c病变应高度重视,在临床内镜检查中应采用黏膜染色及放大内镜观察以早期发现这类病变。在我国广东和上海地区已经开展了这方面工作并已有相关研究报道。南方医院报道发现的c病变最小直径仅为5 mm,也间接说明我国在大肠c病变的检出达到的国际水平,而能发现这类病变的单位和医生都重视肠道微小病变,在肠镜检查中对肠黏膜任何可疑变化都不放过,从而使大肠早期癌的检出明显增加。
    2.
大肠平坦性病变及c病变的处理
大肠平坦性病变的处理与隆起性病变处理不同,隆起性病变通常采用内镜下电切技术即可将肿瘤摘除;但大肠平坦性病变则不适合采用这一方法。对于小的平坦性病变或无蒂及宽基息肉等可采用EMR,对于大的平坦性病变如侧向发育型肿瘤等,难以一次切除,则需要行分片黏膜剥离术。但是对直径在10 mm左右的c +a型早期大肠癌,或变化较大的c病变,大部分已浸润至黏膜下层,此时,外科处理是适应证,而不适宜内镜处理。EMR和分片黏膜剥离术时需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病变范围及程度,如果是恶性肿瘤时必须明确肿瘤的浸润深度才可确定是否能行处理。早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在黏膜下层1/3范围内为内镜处理的适应证,超过黏膜下层2/3则需外科处理。其次要注意有无病变充吸气变形,如果存在可以试行EMR处理,但必须观察病变抬举征是否阳性。抬举征的观察方法是在病变部位进行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病变黏膜可以完全剥离并与肌层分离形成隆起,称之为抬举征阳性,如果病变不能与肌层分离,则为阴性,此时不可继续进行EMR治疗,否则,易导致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另外,抬举征阴性也说明,肿瘤可能已浸润至黏膜下层的全层或肌层导致病变不能与肌层分离,即使行EMR治疗也会残留病变,仍需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最后当病变完全切除后,必须再次进行剥离创面及残端染色,观察有无肿瘤组织残留,如果有残留组织必须彻底切除,以防肿瘤复发。切除的病变组织需行全瘤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有无恶性肿瘤发生。
    3.
特殊类型的大肠肿瘤病变
近年来有两种新的大肠肿瘤类型引起国外关注,认为与早期大肠癌关系密切。一是侧向发育型肿瘤;另一为锯齿状腺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为一种平坦样肿瘤,以侧向发展为特征,根据其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两大类型,每型又分为两种亚型。颗粒型可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在型,而非颗粒型又分为扁平增高型和假凹陷型。工藤等对428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生黏膜下癌的频度进行研究表明:颗粒均一型为0?7%;结节混在型如果直径超过20 mm时,则明显增高,达20%以上。扁平增高型为6?3%;而假凹陷型直径超过20 mm则增高至46%。上述结果表明当侧向发育型肿瘤直径达20 mm时,应高度警惕黏膜下癌的发生。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腺管开口形态L型和型,如为型则高度怀疑sm癌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假凹陷型侧向发育型肿瘤,可能具有高度恶性潜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进行研究。我们曾有相关病例的报道,为提高其检出率我们的经验是:必须对任何可疑的黏膜进行染色才可能发现这类病变,南方医院内镜中心在近4000例接受大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现了3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检出率接近0.8%, 在这32例病变中有2例是行息肉切除中黏膜染色意外发现的,表明这类肿瘤如不仔细进行黏膜观察极易漏诊。而我国至今关于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报道很少, 只能说明内镜医师对这类肿瘤认识不足而造成内镜检查漏诊。
锯齿状腺瘤: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共同构成锯齿样腺体。低倍镜下类似于增生性息肉,但在高倍镜下检查时,常常由单一细胞群构成且比大多数腺瘤含有较多的黏液,成熟细胞比典型的增生性息肉少。由于病理医师对其的认识不足,故锯齿状腺瘤与增生性息肉和腺瘤难以鉴别。放大内镜下观察: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形态为型,开口大小不整。
    4.
我国研究现状及方向
近年来,我国部分医院已经开展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工作,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报道,但关于大肠平坦型病变和c病变的报道较少。因此,应在有条件单位开展上述检查方法,加强大肠c病变及相关病变研究。尤其是对于大肠黏膜腺管分型的相关诊断方法,应尽快掌握,并开展与病理组织学相关性以及与肿瘤浸润深度关系的研究。关于大肠c病变发生机制研究报告甚少,可结合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等检测深入进展大肠c病变在基因水平的改变研究,以期阐明发生机制。

 

[2008-08-03][关闭]

2008 Copyright www.skhosp.cn All right reserved (C)
东区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湾厦路1号 总机:0755-26866176 急救:0755-26696949 传真:0755-26866176-3173
西区 地址:深圳市蛇口工业区七路26号 总机:0755-26691113 急救:0755-26863563 传真:0755-26681749 邮址:service@skhosp.cn

, 总访问:472790人次
策划建设: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